“民”心相聚
与“洱”同行
“相遇普洱”中央民族大学篇
自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与云南省普洱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、2012年与普洱团市委签订校地合作项目以来,中央民族大学一直致力于支援普洱市建设,数次援派研究生支教团为普洱市教育发展助力,不断培养优秀学子投身到普洱市发展建设中。
其中,有一群主动扎根基层、服务基层的年轻人,他们在普洱这片宝地上辛勤耕耘,将“美美与共”的精神缔结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,用“知行合一”的实干来回馈母校的悉心栽培。
本期带来普洱选调生的感想和故事,他们相聚普洱,用实际行动续写“民大”与“普洱”携手共进的真挚友谊
2020年法学院硕士毕业生
毕晋华
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
景福镇勐片村主任助理
文井镇挂职副镇长
云南省普洱市中级人民法院
定向选调生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青年时代,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,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。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、挫折、考验,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。”
蓦然回首,基层两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,从不适应农村生活到以村为家,每每想起在基层的日子,浮现在脑海里的都是如诗如画的乡村绿景,淳朴的乡音,善良的面庞。基层锻炼褪去了我的书生气,染上了泥土的芬芳,厚植了为民情怀,激发了奋进的力量。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防贫监测、疫情防控、发展集体经济、人居环境提升、产业发展、矛盾纠纷化解等等,层层压力都要落到基层,每项工作都要直面群众。我经历过凌晨被群众打电话来责骂,也经历过被堵在办公室门口“讨个说法”,心里没有一丝波澜是不可能的,但又想到,到基层锻炼,除了察民情、干实事,本身也就有磨砺品性的意义,融入农村、融入群众的“阵痛期”,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考验,更是宝贵的“试金石”。真真正正把心沉下来,把理想信念之“根”深深厚植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,把每一个脚印走实,才能收获群众的信任,也才能收获自身的成长。
2022年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
李嘉恩
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
界碑村党总支书记助理
云南省普洱市委组织部
定向选调生
“民大学子要对边疆民族地区始终葆有‘一往情深’”,导师的教导我深深记在了心里。2022年我如愿成为一名选调生,一路“象”南来到“世界茶源·咖啡之都”--普洱,在中国-老挝7号界碑旁的界碑村开启了住村生活。恰逢年关,接连半个月的“年猪宴”,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与温情。是时,边境口岸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形势依然严峻,初到村上随即参与到防疫宣传和边境线巡逻等日常工作中。作为跨地州异地搬迁村,2023年界碑村迎来了建村20周年,全体村民共同举办了热闹非凡的庆典活动,“运动会”“茶话会”“长街宴”“联欢会”精彩纷呈,展现出界碑村各族群众自信自强、团结奋进的良好精神风貌。住村近一年来,我深度参与到“国门党建”、强边固防、边民互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中,不断拓展实践与认知的边界,践行“美美与共·知行合一”的校训精神,立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扎根历练、收获成长。
2022年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生
黄宸
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
云仙彝族乡芦山村主任助理
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
发展和改革局定向选调生
基层向来是矛盾问题的“高发地”,无论是帮忙协调村小组内部矛盾,还是做后备资源探勘、房屋安全隐患排查、防返贫综合分析研判等工作,都是基层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且时间紧迫、任务繁重,没有两把“刷子”是行不通的。我深知,作为一名外省来的青年干部,想要融入这里必将付出更多努力。所以,我总是跟随队伍在田地间“摸爬滚打”,从一个屋檐下飞奔到另一个屋檐下。渐渐的,村民家中养的狗不再对我吼叫,我的称谓也从村民口中的“那个住村的大学生”变成了“后生小黄”。上级安排的探勘、排查、复垦等任务,都被我们保质保量的一一完成了,这一次次的工作经历,使我学会在磨砺中照镜子、正衣冠,在边学边干中汲取“养分”,扬长补短,努力锻造出真本领。
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
硕士毕业生
王有林
云南省普洱市纪委市监委
定向选调生
在北京求学七年之后,我回到了我的家乡--普洱。这里有湿润清新的空气、新鲜香甜的菌子、热心善良的同事、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、每天必备的饮品“普洱茶”“普洱咖啡”,还有普洱市委、市政府对人才的悉心培养和密切关心。我很幸运,我的理想在普洱安了家,这个我离不开它、它也需要我的地方,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。过段时间我就要去住村了,要去兑现离开学校时许下的扎根基层的承诺,内心充满期待。那个在文华楼里意气风发、畅谈理想的少年,已经在踏上了实现梦想的征程,走出了校园,带着民大“生逢盛世,乃我们之幸;于盛世中奋斗,乃我们之责”的嘱托奋勇前行,虽前路漫漫,道阻且长,但心怀理想,未来可期。
END
编辑 | 刘霞
责任编辑 | 卢张浩